
《资治通鉴》里记载过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,未央宫的偏殿里,张释之刚把写好的判决递上去,汉文帝手里的玉圭 “啪” 地砸在案几上。“一个平民冲撞朕的车驾,你只判他罚金?” 皇帝的声音带着火气,殿外的太监都吓得把头埋得更低。
张释之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,可还是硬着头皮回话:“法者,天子所与天下共也。现在律法规定就是如此,要是轻易加重刑罚,老百姓还怎么信律法?”
这话刚说完,旁边的中郎将袁盎突然开口:“张廷尉这是要跟陛下对着干啊!” 一句话把火引到了张释之身上,他哪里是跟皇帝对着干,明明是有人故意把 “平民惊驾” 的小事闹大,就赌他会怕皇帝发怒而沉默退让。
我们在职场里也常遇到这种事:同事抢了你的功劳还倒打一耙,领导不问缘由就批评你;合作方故意刁难,就赌你不想把事情闹僵而妥协。很多人选择忍气吞声,结果对方得寸进尺。可《资治通鉴》特意浓墨重彩书写的张释之,明明只是个刚上任没多久的廷尉,却敢在皇帝发火、大臣拆台的情况下不沉默,最后还扭转了局面。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这背后藏着三个破局的关键钥匙。
展开剩余90%01
张释之原本只是个骑郎,跟着汉文帝当差十年都没得到提拔,家里的积蓄快花光了,差点就辞官回家。后来还是袁盎觉得他有本事,举荐他做了谒者,这才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说话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他 “累迁公车令、中大夫、中郎将”,每一步都靠着对原则的坚守。
他是这样想的,既然当了官,就把律法这杆秤守好。有一次汉文帝去上林苑看老虎,问管苑囿的官员 “这苑里有多少只鹿、多少只熊”,官员支支吾吾答不上来,反而旁边的小吏对答如流。皇帝当场就想把小吏提拔成管苑囿的长官,张释之却站出来反对:“陛下觉得绛侯周勃怎么样?” 皇帝说:“那是社稷之臣啊。” 张释之又问:“东阳侯张相如呢?” 皇帝也说 “是忠臣”。
“可绛侯和东阳侯平时说话都不流利,哪像这个小吏一样能说会道?” 张释之语气很诚恳,“秦朝就是因为重用只会耍嘴皮子的人,官员都只做表面文章,最后才亡了国。现在陛下要是因为小吏会说话就提拔他,恐怕天下人都会学着油嘴滑舌,不办实事了。”
汉文帝听了这话,当场就打消了提拔小吏的念头。从那时候起,大家就知道张释之是个认 “理” 不认 “人” 的主儿,他的光辉不在于多会讨好皇帝,而在于敢说真话,守住做事的根本。
没过多久,汉文帝又给了张释之一个机会:让他做廷尉,掌管全国的司法。这职位听起来风光,其实是个烫手山芋 ,上要对着皇帝的喜怒,下要面对王公贵族的压力,稍微处理不好,要么得罪皇帝,要么被权贵报复。《资治通鉴》称廷尉为 “天下之平”,可见这职位的分量与风险。
当时身边有人劝他:“你还是辞了吧,这活儿太难干。要么就顺着皇帝的心意来,别太较真,好歹能保个平安。” 这其实就是两条路:一是 “顺着来”,不得罪人但违背初心;二是 “守律法”,坚持原则但可能惹麻烦。
张释之想都没想就选了二。他跟家里人说:“我当初差点辞官,就是不想混日子。现在有机会守律法,就算难,也得试试。” 可他没料到,这选择很快就给他带来了大麻烦。
张释之上任没几天,就碰到了个棘手的案子: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武一起过司马门,按照律法,臣子过司马门必须下车步行,可这两位亲王不仅没下车,还骑着马直接冲了过去。《资治通鉴》明确记载 “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,不下司马门”,这看似小事,实则触碰了律法的底线。
负责看守司马门的官员不敢拦,只能把这事报给张释之。张释之二话不说,直接追上去把太子和梁王拦在了宫门外,还上书弹劾他们 “不下公门,不敬”。
这下可捅了马蜂窝。薄太后听说自己的孙子和儿子被拦,当场就发火,把汉文帝叫过去一顿骂:“你儿子和弟弟过个门都要被弹劾,这是要让天下人看我皇家的笑话吗?” 汉文帝只能连连道歉:“是我没教好儿子。”
另一边,太子的老师也来找张释之算账:“你一个廷尉,敢拦储君的驾,就不怕以后太子登基找你麻烦?” 张释之却只是说:“律法面前,人人平等。就算是太子,也不能例外。”
可麻烦还没完。没过多久,又出了个 “渭桥惊驾” 的案子:一个平民不小心冲到了汉文帝的车驾前面,拉车的马受了惊,差点把皇帝摔下来。汉文帝又气又怕,让侍卫把人抓起来交给张释之,明确说 “要重判”。
张释之查清楚情况后,还是按照律法判了那个平民 “罚金四两”。这就有了开篇汉文帝发火的那一幕,一边是太子和太后的不满,一边是皇帝的怒火,还有大臣在旁边煽风点火,张释之被夹在中间,连走路都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。
他自己也有点慌了:难道真的是我太较真了?要是真把皇帝惹恼了,不仅自己丢官,说不定还会连累家人。这种 “明明自己没做错,却被所有人针对” 的感觉,咱们在职场里肯定也体会过 —— 你按规矩办事,却被同事排挤、领导批评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。
02
张释之躲在书房里翻《秦律》,越翻越难受,直到他的老朋友冯唐来拜访。冯唐当时是中郎署长,跟张释之一样,也是个敢说真话的人。
“你别光顾着跟皇帝硬刚啊。” 冯唐给他倒了杯茶,“陛下为什么发火?不是因为你判错了,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威严受了挑战。你得让他明白,守律法不是驳他的面子,而是帮他守住天下的民心。”
这句话点醒了张释之。他之前只想着 “守律法”,却忘了 “怎么让别人接受自己守律法”。第二天上朝,他没再跟汉文帝争 “判罚对不对”,而是换了个说法:“陛下还记得当初您刚即位时,怎么对待绛侯周勃的吗?”
汉文帝一愣,张释之接着说:“绛侯当初被人诬告谋反,陛下把他关在牢里,最后查清楚是冤案,不仅放了他,还恢复了他的爵位。天下人都说陛下英明,因为您不因为个人好恶冤枉忠臣。现在这个平民只是不小心惊了驾,要是因为陛下的怒气就加重刑罚,老百姓会怎么说?他们会觉得律法是陛下用来出气的工具,以后谁还敢信陛下啊?”
这番话一说,汉文帝的脸色慢慢缓和了。他想了想,点头说:“你说得对,还是你考虑得周全。” 这一次,张释之没再硬刚,而是借了 “绛侯冤案” 的例子,用 “维护陛下声望” 的理由,让皇帝接受了自己的判罚 —— 他终于明白,被人欺负时不沉默,不是要跟对方硬碰硬,而是要学会 “借智”,用对方能接受的道理说服对方。
03
就在张释之慢慢站稳脚跟,连薄太后都认可他 “守律法” 的做法时,一个意外发生了。当时有个叫新垣平的方士,特别受汉文帝宠信,新垣平说自己能 “望气”,还伪造了一块刻着 “人主延寿” 的玉杯献给皇帝,汉文帝高兴坏了,不仅封新垣平为上大夫,还准备按照新垣平的建议,重新修建宗庙。
张释之觉得新垣平是个骗子,可他之前因为 “拦太子”“怼皇帝”,已经得罪了不少人,这次不想再惹麻烦,就没敢立刻站出来反对。他想着 “先看看情况,等有证据了再说话”,可就是这个 “犹豫”,让他栽了大跟头。
新垣平其实早就看张释之不顺眼,因为张释之守律法,他想通过伪造祥瑞捞好处的计划,很可能被张释之拆穿。于是新垣平故意在汉文帝面前说:“陛下,张廷尉最近老是跟大臣说您宠信方士,不顾国事,这是在背后非议您啊!”
汉文帝一开始还不信,可新垣平又拿出了 “证据”,他买通了张释之身边的一个小吏,让小吏说 “张廷尉确实说过陛下被方士迷惑”。这个小吏是张释之之前提拔的,张释之一直很信任他,从没怀疑过他会背叛自己。
汉文帝听到 “证据” 后,当场就炸了:“朕信任他,让他做廷尉,他竟然背后这么说朕!” 当天就下了命令,让御史大夫去查张释之 “非议君主” 的罪。
张释之这时候才知道,自己最信任的小吏背叛了自己,新垣平还在背后捅了他一刀。他看着御史大夫送来的 “罪状”,手都在抖 —— 要是真被扣上 “非议君主” 的帽子,不仅自己要被处死,家族也会被连累。他一生坚守的律法,现在却要用来判自己的罪;他之前学会的 “借智”,在这突如其来的陷害面前,好像根本没用。
04
朝堂会审那天,张释之被带到大殿上,新垣平站在旁边,嘴角带着得意的笑。御史大夫把 “罪状” 一条一条念出来,每念一条,下面的大臣就议论纷纷,有些之前被张释之得罪过的人,还趁机说 “张释之早就该治罪了”。
汉文帝坐在龙椅上,脸色阴沉:“张释之,你还有什么要说的?”
张释之低着头,心里像翻江倒海一样。他可以认怂,说自己是被冤枉的,求皇帝饶命;也可以把责任推给小吏,说自己是被蒙蔽的。可这样一来,他就成了自己最看不起的 “趋炎附势之人”,之前坚守的律法和初心,就全白费了。
“我没什么要辩解的。” 张释之突然抬起头,声音虽然有点哑,但很坚定,“我确实觉得新垣平的做法不对,也确实跟身边人说过‘陛下不该过分宠信方士’。但我不是非议陛下,是担心陛下被骗子迷惑,耽误国事!”
这话一说,大殿里瞬间安静了。新垣平立刻跳出来:“陛下您看!他还在狡辩!他这就是大逆不道!”
张释之没理新垣平,继续对汉文帝说:“陛下要是觉得我说错了,可以查新垣平的‘祥瑞’是不是真的;要是觉得我不该说,那我认罪,但我不后悔 ,因为我是廷尉,守律法、劝君主,是我的本分。”
这是他最艰难的时刻:一边是生死和家族安危,一边是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。他没有像别人想的那样 “沉默认怂”,反而把事情 “闹得更大”, 直接在朝堂上要求查新垣平,把自己的处境和对方的阴谋摆到了明面上。
05
就在新垣平以为张释之必死无疑的时候,殿外突然传来一声 “薄太后驾到”。原来张释之的妻子知道丈夫有难,昨天冒着大雨去了薄太后的宫殿,把新垣平伪造祥瑞、买通小吏陷害张释之的事告诉了太后。
薄太后走到殿中央,看着汉文帝说:“你忘了当初张释之拦太子的事了?他要是想讨好权贵,当初就不会拦太子;要是想非议你,当初就不会劝你别提拔只会耍嘴皮子的小吏。新垣平的话,你怎么就信了?”
汉文帝这才清醒过来,立刻让人去查新垣平的 “玉杯”。结果查出来,那玉杯是新垣平让工匠伪造的,上面的字也是他自己刻的。而那个背叛张释之的小吏,在太后的人审问下,也招认了是被新垣平收买。
真相大白后,汉文帝又愧又气,当场下令把新垣平抓起来,交给张释之审判。这一次,张释之不仅没被治罪,还因为 “敢说真话、坚守律法”,得到了皇帝更重的信任。
可很少有人知道,张释之能翻盘,靠的不是运气,而是他之前积累的三样东西:
一是 “借势”,他知道薄太后一直认可他守律法的做法,妻子去求太后,不是 “走后门”,而是借太后 “维护公正” 的势,让皇帝能冷静下来查真相;
二是 “借智”,他没有在朝堂上跟新垣平争吵,而是要求 “查祥瑞”,用 “证据” 说话,这是借 “律法” 的智,让对方的谎言不攻自破,正如《资治通鉴》所凸显的 “以法为盾” 的智慧;
三是 “借力”,他平时对下属很好,虽然被小吏背叛,但还有其他忠心的下属,帮他妻子找到了新垣平伪造玉杯的证据,这是借 “人心” 的力。
之前有人问他:“被人欺负时把事情闹大,不怕引火烧身吗?” 张释之笑着说:“闹大不是瞎闹,是让更多人看到真相。你越沉默,对方越觉得你好欺负;你敢把事情摆到明面上,反而能找到帮你的人,找到破局的办法。”
06
张释之最后活到了汉景帝时期,虽然因为之前拦过汉景帝(也就是当初的太子刘启)的驾,没再得到重用,但他始终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。他去世后,老百姓还在传他的故事,说 “张廷尉在,律法就不会歪”。
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被人欺负时的 “不沉默”,不是冲动的反抗,而是有智慧的破局。那些赌你会沉默的人,最怕的就是你敢把事情 “闹大”,不是撒泼打滚,而是像张释之那样,借 “理”(智)、借 “人”(力)、借 “势”,让真相浮出水面,让对方的算计落空。
放到现在职场里也一样:同事抢你功劳,你别只在心里委屈,要找机会把自己的工作成果摆出来,借 “事实” 的智;领导误会你,你别沉默忍受,找信任的前辈帮你说说情,借 “人情” 的力;合作方刁难你,你别怕把事情闹到更高层面,借 “规则” 的势。
《资治通鉴》通过张释之的故事想要传递的:“法者,天下之公器也”,守住底线,善用智慧,才能在不公面前站稳脚跟。你越敢为自己争取公正,越懂得借智借力借势,那些欺负你的人,就越不敢轻易招惹你。毕竟,这个世界从来不是 “沉默者” 的天下,而是 “有智慧、敢发声” 者的舞台。
发布于:广东省华亿配资-线下股票配资-配资导航网-股票投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